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侯立安院士:新污染物去除技术工程应用亟须加强

浏览:622发表时间:2023-02-22 16:37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侯立安12月28日在首期新污染物论坛中分享了我国饮用水中新污染物中长期防控策略的思考。


水环境是新污染物主要载体,污染物呈现东高西低、下游高于上游分布特征


他指出,新污染物在我国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均有分布,而且存在环境转化和迁移特性。但是,水环境是新污染物的主要载体,超过90%会进入自然水体。研究表明地下水、地表水、暴雨、饮用水、废水等水环境中都广泛存在新污染物。此外,污水处理厂是新污染物的重要汇聚地,主要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农药排放污水、制药企业排放污水、养殖业农业排放污水等。

“我国水环境中新污染物分布区域广、区域聚集性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分布较多。污染物分布水平呈现东高西低、下游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很多新污染物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和积累性。” 侯立安表示。

他举例说明了不同新污染物区域分布差别与区域内主体行业类型密切相关。例如:抗生素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医药行业发达地区;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沿海或近沿海地区。


新污染物去除技术工程应用亟须加强,应识别降本增效的实用型去除技术

当前,我国新污染物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新污染物底数不清、清单研究困难。

侯立安指出,新污染物种类多、溯源难、涉及行业广、产业链长,向环境释放时含量低、隐蔽性强。我们尚未建立针对性监测技术,当前监测技术大都针对传统污染物,尚难完全有效监测与追踪新污染物。依靠现有技术无法开展大范围监测,难以为新污染物分布研究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尤其是大数据的支撑。这些都对我国新污染物清单调查研究带来挑战。

在技术方面,现有新污染物识别检测技术存在短板——检测方法落后于检测技术发展,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检测仪器的效率和优势,同时,缺乏足够标准指引,现有监测数据可对比性差。

此外,还存在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体系建设难度大、常规净水工艺难以去除新污染物等挑战。

侯立安认为,新污染物去除技术工程应用亟须加强。目前,现有新污染去除技术大多仍停留在试验阶段,未达到中试和实际运行规模。针对新污染物的去除,吸附法、生物法、膜技术、高级氧化和光催化氧化法是研究最广泛的技术。上述不同去除技术存在各自优缺点,如何识别去除效率高、经济成本低的实用型去除技术,对于污水厂提标改造、饮用水厂净水工艺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污染物限值法规标准亟待完善

侯立安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化学品管控制度,加强新污染物源头控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新污染物限值法规标准,建立高品质饮用水水质标准。同时,要明确管理目标,全面推进新污染物清单调查研究,科学建立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式。

他建议要加快科技创新,攻关关键技术,开发绿色净水技术,促进新材料在净水技术中的应用。要保证新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和物耗,避免二次污染等,重视纳米材料在新污染物治理中的运用。

面向未来,侯立安认为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全膜法组合工艺技术的突破,开发建设前瞻性的“智慧水厂”,从而实现水厂工艺灵活化、管理智能化、水质多级化等目标,成为真正与社会融合、互利共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安全”和“减排”的双重目标。




图片展示

© 河北朗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 冀ICP备2022004584号 

© 河北朗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在线咨询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0311-6653188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扫一扫二维码
二维码